如何快速思考一个不明确的问题?
在工作中,特别是运营者,经常需要思考一些宏大却没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来源可能来自甲方,可能来自领导,可能来自自我的迷思。面对宏大而毫无意义的问题的时候,需要将其细节化,甚至是画面化,这个时候我们会说:“让我们把它细化,落到实处。”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引用一些已经使用过架构性(或者结构化)的思路,将其快速落地化。而这种所谓的架构性思路,可以称之为框架。这些框架,有些时候可以称之为运营方法论,实际上,它们通常是一种从实际情况总结出的逻辑。
常见框架之4P理论
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等四个因素分析或者设计的营销策略的手法。
当我们在思考关于产品营销的时候,面对一个空白的产品相关的项目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可以根据这种已经被验真过的逻辑结构进行组合自身的营销方向。
针对该理论框架,我们的使用可以包含以下几个点:
- 确认产品:确认我方的产品和竞手的产品,服务,相关咨询等等。也就是说,对产品本身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 确认价格: 我方的成本价和售价可接受程度,对方的售价情况是否具备竞争绝对优势。该价格可以是单一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也可以是某些产品的组合价格。如果能够在整体行业中做比较,那就更容易掌握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竞手的位置。
- 确认营销渠道: 产品在哪里卖?整个品牌的产品布局涵盖了那些层级和面向,客户是从哪些地方获得这些产品销售的信息的,如何结算和结算是否有受阻的。
- 确认促销模式:为了让客户更好地接触产品,我方以及竞手是采用了那些竞争策略或者手段?促销活动,广告,宣传方式,沟通平台等等。
当把这些信息和资料都汇集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资料:我卖什么,以什么合理的价格售卖,在哪里卖,怎么卖。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销售产品的逻辑。但是由于使用一个简单的框架,就不会让运营者在思考的时候加入过多的杂念。
所以,框架本身除了让你快速让宏大问题落地以外,还可以让你减少加入不必要的信息。
4P理论扩容
大部分框架具有局限性,因为它面向的是具体的问题的聚焦点,而聚焦点之外就成为它们的盲区,因此,在特定的时候,我们需要针对框架爱进行扩容。
比如在4P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该理论侧重点是基于产品的营销,所有的内容是基于产品这个点扩散的。而营销本身除了品和场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人。而4P理论可以说是避开这个要素,专注与品和场。那么要对4P理论扩容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添加人的部分到里边,于是可以做出一个这样的表格:
自身公司 | 竞手1 | 竞手2 | |
---|---|---|---|
目标客户 | 20~30岁女性 | 15~20岁女性 | 30~49岁女性 |
品牌价值 | 独立女性元素 | 潮流的前端 | 全职妈妈的时尚 |
产品 | 精选海外时尚单品 | 大量迎合潮流的设计师款 | 注重功能性和舒适性的时尚款 |
价格 | 较平均市价高 | 低价 | 单价略低 |
渠道 | 专卖专营店 | 知名博主合作 | 电商平台 |
促销 | 定期流行资讯 | 阶段性媒体平台优惠券 | 当地妈妈社群团购 |
当我们拿到这个表格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里边添加了两个新的要素,一个是目标客户,一个是品牌提供的价值。通过这六个要素,我们可以更好地得出当前我方的市场定位,以及竞手的定位情况。
那么到底要扩容什么,是由什么来决定呢?简单来说,就是参与到该项目里边的要素。当我们决定要把什么东西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卖给什么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确认了我们的框架的基础项是什么了。也可以通过这些项得出我们的具体的产品差异和竞争差异。
如何创建属于自己的框架
我们使用框架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使用已经被验真或者已经被熟知的框架,比如上面所提到的4P理论,或者之前我在文本中反复提及的关于目标管理的OGSM框架。那么对于我们自己如果想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框架,可以怎么做呢?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项目要素排列组合。将要参与到项目中的要素罗列出来,然后根据一定的自洽逻辑进行排列。这个逻辑一定是要说得通的。如果最简单的逻辑框架就是:一个产品放在店铺上,我需要被别人看到,那么我需要打广告,打广告之后我需要优化广告,优化广告之后我需要判定是否需要继续投入广告,并且得知该产品是否有效。如此循环反复,然后就可以得出一个框架:产品-广告-优化-广告-产品的逻辑框架。如果这个框架是合理的,那么就可以进行扩展,把内容进行细化,得出一个个单独的小类别里边的逻辑自洽的框架。比如在4P理论里边有一个促销的板块,这个板块里边还可以分很多种营销的模组,那么就可以继续分下去,直到你觉得没有必要分下去为止。
如何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框架思考能力?
刻意练习。
所有的思维模式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来进行提升和稳固。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我们会用得不够顺畅,甚至表达的时候因为要故意使用框架而导致表达不顺畅,没关系的,只需要我们使用的次数足够多,就会觉得这一点都不难。
严格上来说,这算一种基于某种架构内的思考方法,就跟我们打招呼一样,要先问好,然后再说其他的,这些顺序,都是由于我们长时间的习惯形成的。所以框架思维在我们的练习的时候,可以从判定当前问题适合使用什么框架(一定要注意到框架是有使用边界的),然后采用改种逻辑框架,然后再在该框架内思考,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