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裂》:荒诞的,遗忘的,遗下的

胡迁的《大裂》在我阅读之前已经名声大噪,然而,我拿起来阅读的原因却是因为金马奖的获奖,因为那部《大象席地而坐》。那届金马奖,有很多有意思的画面,似乎是因为政治总是最高统帅,于是乎,胡迁的遗作获奖,也就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浪。金马奖还未结束,以及后面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讨论更多的是关于台湾的纪录片导演傅榆的发言,她拍摄的作品《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是关于青春,关于年轻的人,关于未来。

相比于傅榆的关于青春,关于未来的光明与热闹,胡迁的作品显得阴暗冗长。《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这本《大裂》中的一片同名短篇。相比于电影的多条故事线,小说显得简单而直接,一个男人因为被女人拒绝,睡了朋友的女人,然后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朋友跳楼自杀。而后跑去台北,跑去看一只传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最后被踢死。相比于这些简洁和快节奏的短篇,中篇的《大裂》则显得有些意识流,对青春的理解,胡迁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把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扔到荒郊野岭,让他们械斗,复仇与挖金子。对于远离主流圈子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日常追求的是扑克,铁锹,械斗,还有挖开墙体的挖掘机。每个个体都在无所事事中寻求一种存在感,边缘的人需要与他人的碰撞中活出生命的价值,即便是每天挖着没有意义的地道,找着金子。有些人中途觉醒了,有些人中离开了,可是,即便挖到了金子,回归到正常的世界的人,依旧继续寻求呼吸的意义。

边缘个体寻求生存的意义,或许是胡迁自己的真实写照,他一定也在寻求着生存的意义。在这本中短篇集,胡迁使用了很多象征意义的描写,不管是席地而坐的大象,还是一缕烟,亦或是那个挖金子的洞,那条荒路。与傅榆的影视作品不同,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彰显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生气,似乎早已经握住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胡迁笔下,每个人物都显得阴暗和荒诞,挣扎在底层之中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即便有,也只是无知的恐惧和绝望。他们追求生存的方式脱离了主流社会的道德批判和取向,险些杀了人的人,可以继续喝酒,因为审判了别人而感到正义感的降临;一个男人给一个瞎子拉皮条,也可以是一种相互扶持活下去的方法。

这些荒诞和绝望的气息,让人联想到卡夫卡,只是,卡夫卡或许想要变成一只虫子永远离开人类的生存空间,胡迁没有选择,他只能选择走出洞,带着金条去寻找那些曾经的人,哪怕最后谁都没有办法继续在一起。终究是要离开的,无论是带着金条的人,亦或者是曾经挖掘金条的人。并非人终有一死,而是每个个体或者群体,他们带着时间线刻划着的宿命安排。

没有办法得知胡迁的生活是怎样的,让他心中充满愤怒和遗憾,被赋予了悲情和壮烈的标签。一个内心执着的人,才能够从底层的阴暗中找到光明的出口。这是一趟趟寻求出口的书写,只是没有找到那个答案,整部作品中都在质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还活着,然后还要受多久的伤害?”也许,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他真的有在想着自己是那个被抛弃在沙漠上的人,自己裹着大衣,想着大概什么时候会被冷死。也许死后,也不会有人在意一个边缘的人。他们本身活着就已经被社会所遗忘,就像是死去之后也将会有风沙将他们的痕迹抹去一般。

死去的人,也许就可以遗忘一切了,遗忘那些悲悯与愤恨;死去的人,也许可以被遗忘了,遗忘在阴暗的过去与叹息的未来。那些已经曾经所作的文字与影视,有着遗憾,也是唯一的遗留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