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站,商家的累赘还是牌面

商家创建独立品牌站点并不是近些时间才有的事情,只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行业的自创词的出现,引导了一波又一波的商家应该拥有“私域流量”的行业热。一个商家是否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站,独立站对于商家而言,到底是累赘还是牌面。这里试着用简单的文本来探讨一下,并无关立场,也无关对错。

外贸行业在准入门槛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越多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多的平台的出现导致了部分商家疲于奔命。平台的机制日日新,平台的收费规则天天变,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导致商家对此不适应。与此同时,客户本身的年龄阶层的更新,导致平台本身的性质并不能吸纳所有类型的用户,于是乎有人开始寻求新的平台。与之偕同而来的是对于寻求者的学习成本。当然,最核心的情况是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原有的以价格竞争的模式导致了转化效果日渐不奏效,于是有人开始了寻求新的出路,对各式平台都开始报以怀疑以及不信任的态度。同时还有的企业选择更多的平台在于处处开花,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无论是被动的选择,还是主动出击,当前商家面临的是判断选择题,而不仅仅是一道对错题。

独立站并不美好的现实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独立站被描述得非常梦幻。独立站被很多人视为逃脱传统卖家平台的新根据地,似乎拥有着无所不能的魅力。由于它独立存在于互联网,因此它被理所应当地认为,站点面对着所有的互联网用户,它也被理所应当地认为是一个卖家自主品牌的牌面。事实,显然要残酷得多。

在当前环境,所看到的更多的是:连展示数量都没有超过三位数的站点淹没在互联网的大海。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在平台内,与A商家竞争的只有平台内的商家,而在整个互联网内,与A商家竞争的那就是整个互联网的商家了。而在浏览器所能展示的资料界面有限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有效的展示和争夺展示权,那需要额外的付出(比如说:广告)。

常见的无访问站点数据

也许有人会说,在平台内,A商家获取的只是进入到平台中的流量,而在整个互联网世界,流量那么多,A商家就算排名靠后,获取的流量也不会比平台内的少吧。

然而这个说法,连理论上来说都是错误了。从2/8定律来说,20%的商家会获得80%的流量,而剩下的80%的流量由20%的商家共享。我们现在假设,A商家作为一个新的介入者,在P平台上是没有权重的商家。同理,在Google搜索排序也是无法占据第一页的商家。这个时候,看似是二者所面临的是平等的机会和挑战。事实上,由于P平台本身已经筛选了一轮流量,进入到站点内的都是较为精准的流量,而后,用户通过更细化的关键词来进行搜索的时候,A商家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原因是,其一,更为精准的匹配。其二,平台同类商家的数量并不会淹没每一个商家出没的概率。而在Google搜索中,A商家面临的调整则更加严峻。即便用户搜索过程中,使用长尾关键词搜索,然而,由于太多的站点使用类似关键词,结果出来之后会大跌眼镜。与此同时,如果P平台也针对该关键词做了优化,由于平台的权重要比A商家的站点要高,出现的排序结果也必然比A商家高,A商家在这个时候,除了要与本来就存在与互联网的商家竞争之外,并没有真实逃脱了P平台商家的竞争。

如果独立站并没有能够逃脱竞争的命运,那么A商家在这个时候是否应该放弃独立站而专注于平台呢?

平台 VS 独立站

让我们试图理解一下,A商家在平台会遭遇什么样的境遇。

首先,A商家需要与平台签订一个合约,以取得入驻平台的资质,并且缴纳相关费用。接着,A商家开始获得自己的展示地盘,也就是店铺,并且开始对店铺进行装修和上架产品。再往后,A商家需要开始根据平台的规则来进行产品的调整和报名参加各种活动,打广告以获取自己希冀的流量和客户。再往后就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洽谈,成交,发货,结算佣金之类的了。对A商家最为困扰的大概就是P平台内的各种规则,因为它们控制和引导A商家的每一个行为。

那么如果A商家并没有在P平台混迹,它直接建立站点和P平台在内的所有商家硬刚,那么它的经历将会是这样的:首先,考虑建何种站点,内建功能包含哪些,如何呈现之类的基建内容。站点建完之后,将会面临一个最简单的难题:在哪里获取流量。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开始洽谈成交发货。这一系列的经历,其实就是两个问题,如何建站,如何获取流量。而这些也是很多服务商所提供的基础服务。因为这是基础和源头。但是,A商家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它会发现,它无比的快乐,因为没有任何规则可以束缚它,因为规则都是自己制定的。

我们再来看看二者一些细微的比较:

平台 独立站
准入门槛 低,基本是有钱就可以 分情况,高低不等,可使用开源框架建站(门槛低);纯自建站(门槛高)
流量获取难易度 相对容易 相对难
意外处理 简易 视情况而定
自由度 低,按规则办事 高,自己定规则
自成长性 低,平台规则就是天花板 高,无限可能

从以上的几个比较简单的维度中,可以看出平台和独立站的一些基本的差异对比。平台依托于本身已有的资源可以共享资源给入驻商家,而入驻商家也基本上是通过使用金钱换去相对应的服务和流量。而独立站的自由度则给了商家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想象空间,在没有限制的时空所能获取的成就完全取决于商家自身的实力,这对有成长性的商家而言,相比平台规则的处处掣肘,那是绝对的优势。

对于商家应该如何选择?那完全取决于商家的自主意志和商业目标。如果A商家希望自己的品牌更加响彻,那么可以从平台着手,辅以独立站,透过平台的资源转化为自身的资源,来成就自身品牌的享誉度。如果A商家只是纯粹希望获得一个快速成交的渠道,那么平台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如果商家A希望更多功能和更为长久的渠道,那么独立站会是更好的起点。关注如何决定自身的商业目标,可以查看这篇文章

如果建站,如何不制造累赘而创造牌面

对于很多商家而言,平台和独立站其实并不是单项选择题,而是多选判断题。二者搭配使用,也能够创造出有不错的效果。相比于处处掣肘,只能依靠额外付出才能够自定义的平台店铺装修,更加有创造力发挥的可能性的独立站,有些时候却成为商家的累赘,这反而是让人惋惜的结果。

如何创造牌面而不是制造累赘,或许真的就是一个商家应该思考的出发点,而不是思考如何增加多一个渠道成交。如果所创造的渠道并不能展示自身的优势和能力,那么该渠道可能真的是减分项,而不是成交加分项。

首先,所有人都会提及的一个前提假设:商家的独立站点到底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以目的为导向来绘制自己的网站的架构图。这个架构图可以是及其简单的的铅笔加白纸,也可以是复杂到用软体绘制无所不包的原型图。这个架构图应该处处与站点的目标相关。先不用考虑这里边的内容如何设置,使用什么样的颜色搭配什么样的文字,使用什么样的字体。完全不需要。在这一步,更多涉及的是逻辑。包含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属于有效呈现,哪些内容属于无效内容,哪些内容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按照一个顺序逻辑进行排列。假若A商家是手机壳代工生产商,那么它的逻辑结构可能是商家——设计实力——制造实力——案例——相关联系之类的。如果商家A只是一个卖手机壳的,那么它可能的逻辑结构是最新品——有效利益——供货能力——货品政策。所以,在既定的目标中寻求逻辑的稳定,是出发建站的第一步。

随手画画的逻辑架构图

其次,如果商家A的所有逻辑和架构已经确认,接下来就该开始思考,如何建站了。使用工具还是自己来一行一行代码敲呢?基于当前的现状,对于大部分出于逃脱竞争和选择增加渠道的商家而言,大部分还是选择工具。那么很多人的归宿就来到了Wordpress。这并不是因为没有实力和节约成本才采用的框架,很多代建站服务公司也都使用这个工具,因为它真的很简单以及高效。关于Wordpress可以查看这里获取更多内容。

Wordpress,当前热门的建站工具

第三步,也是很多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步:呈现和优化。很多人说一个站点好不好的时候,会用一些非常主观的词汇来形容:美/丑,快/慢。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决定是否与该站点进行合作的,也是这些主观到不行的简单词汇。很多建站服务商一上来就说各种功能,各种拓展。其实,最基础的还是那些认为没有意义的主观词汇的表达。因为它们代表着站点的体验感。那么该如何增加站点的体验感呢?这个取决于商家基于产品希望能够得到用户交互形式以及基于产品拓展形成的界面设计。这么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然而做的时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互联网呈现了非常多的没有设计感和脱离产品本身的独立站。对于一个站点是否应该成为牌面,商家只需要问:它的逻辑清晰么?它能够表达产品么?它好看么?

第四步,如果一切顺利,接下来将会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流量。私域流量这个词让很多商家自以为有一个网站便有了池塘,有了池塘便有鱼。这一切的想象只有三种人可以做到:吹牛不用缴税的业务人员,花钱不眨眼的商家以及做白日梦的人。对于流量的获取,任何人都能够说出个所以然,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但是效果却越来越不显著的原因。因为很多人以为,占据流量区域入口,就能够获取流量。其实不然。就算很多人布局Facebook,Youtube,Instagram,pinterest等等,依然网站访客寥寥。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些网站都并不是有效网站吗?是因为这些站点都是没有目标客户吗?不是的,只是这些都是网站本身的鱼,它们要不要游到你的池塘,需要的是理由。什么是理由?最为简单的四个字:利益相关。

Google,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源

当年李彦宏说很多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很多人喷他。事实上,他说的不过是互联网时代最常见的事情。对于独立站而言,也在面临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便利可以让用户拿自己的时间和隐私来换取呢?Facebook的广告可以增加Facebook Page的活跃度和粉丝数,甚至获取客户的资料;Youtube的视频可以增加YouTube频道的订阅数和播放量,但是它并没有直接让客户来到商家的站点。其他的平台都是一样的。似乎一轮下来,这些所谓的社交媒体平台,它们自己养的鱼并不大想要离开原来的大海来到商家的池塘。唯一剩下比较容易引流,也是最为直接的引流方式,大概就剩下搜索引擎了。可是,广告费花完之后,SEO的优化,你愿意花多少长的时间和精力来等待效果呢?

面临流量难题,商家应该思考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站转化,如果从快速多渠道转化的角度出发的话,可能渠道广告会是更为优先的选择。钱,才是所有平台都在追逐的事物,也是所有商家最有力的武器。

流量的过程并不可能是顺利的,如果这一步顺利的话,后续的都是究极寻常和重复的工作,那就是开始想法设法成交以及订单追踪以及后续的转化了。而这一部分,并不在本次的探讨内容范围,也就不展开叙述。

最后的最后

这篇文字并没有过多地呈现具体的方法论的内容,更多的是在描述一些常识层面的事情。在个人看来,指引比实践本身更为优先,而厘清逻辑之后,才有细节操作。关于如何建站,以及其后续的流量问题解决,将会开辟其他的内容说明。

所以,祝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