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者的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管理已经火了很多年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依然也只是停留在“问各路神仙,收集资料,慨叹种种”的层面,一旦需要落到实处,时间管理的各种方式便不够用了。有些时候的原因可能是:我没有时间来做规划,而且规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如果果真如此,其实我们按照常态的流水线一般的生活状态便可以让我们自己觉得没有时间冲突,也可以达到我们梦寐以求的“充实感”。我自己经历过很多次的下定决心来要管理时间,可最终都失败了,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我并不觉得按照规定好的时间能够让时间走得更具条理。可事实上是,在没有调理的时间中,我的生活看起来一团糟,到处都是不可确定性,到处都是干扰与打断。然后又陷入了一种焦虑之中。


“宁可一个小时的痛苦而不让一周下来其余的167小时痛苦”,时间管理大师劳拉·万德坎姆在她的书籍《天天25小时》中强调这样的观点。在她看来,每周拿出1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一个规划,会让其余的时间看起来没有那么痛苦。对于我们而言,时间的流逝和心情的胶着往往连结在一起,这样的时间胶着有两种情况:其一,我们很常见的,也看起来比较健康的,那就是觉得每一天的时间都不够用;其二,是我们可能是做着但是又不会拿出来台面讲的,就是看着时间流逝缓慢却没有办法修改,毕竟下班早点过来会比上班时间长要好更多一点。其实这两种的时间带来的感觉都是底层情绪波动都是类似的,都是基于我们常说的“焦虑”。焦虑是一种杂乱的情绪,它带有期待感,又带有无奈感。罗振宇在这么多年都做一件事,那就是制造焦虑并且宣称贩卖药方。某些人看来,知识是能够解决焦虑的一种方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焦虑;有些人觉得旅行可以解决焦虑,可到头来回归正常生活才发现旅行不过阿司匹林。焦虑的源泉是无序,焦虑的解决方案则应该是有序。这么说不一定是正确的,只能说是个人的一种浅薄观点,倘若深入到生理学的探究,这句话是要被拉出来批判的。但是在写这篇文字的人看来,焦虑来源于此,也可以这么解决:给自己一个有序的生活状态。

有序的生活状态可能是这样的:早上醒来起来刷牙,接着按照时间表出门,工作,下班,回家,吃饭,洗澡,休闲,睡觉。这是再常态不过的时间表,有什么好需要设定的呢?除了焦虑,还有一些事情让时间变得捉摸不定,比如说环境压力。如果有人在催着你回复信息,有人邀约你打一盘游戏,甚至你周边的同事都已经加薪升职,时间就会变得没有那么规整了。除了环境压力以外,还有就是我们常见的多任务状态让我们变得无序。你是否尝试过一边打电话一边做ppt,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开会一边回信息,甚至一边阅读一边听音乐。这里边有些是有效节约时间组合,比如说吃饭和看电视,因为这两样并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所以同步并不会出问题(仅从时间利用的角度);但是如果你要是一边写作一边看电视,那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玩了,结果可能是你看完了电视你都没有办法来开始你的写作。在我们判定哪些事情可以组合来做,哪些不能,我们可以参考这样一个标准:如果同时做两件事情并不会彼此干扰,比如看电视并不会干扰你吃饭,那么这两件事在做的时候并不会阻碍你的时间的有序性。反之则避免进行多重任务工作。


有序性可能源自规划。有效的规划是针对时间的整体性进行细微切割,采用切割法能够让时间变得更为合理,但在这里,我并不建议所谓的碎片化时间的无缝衔接。人的大脑在处理不同的事物之间需要一个缓冲带,而这个缓冲带会视任务的难以程度而形成它的长与短。比如说,我们在写数学作业的时候突然转换到作文写作,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缓冲,但是如果从数学作业到物理作业可能就没有那么困难了。任务的相似度可以让缓冲时间变得更为短暂。但是,如果你在做一件需要及其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的话,在此之间来刷微博刷朋友圈可不是一个好主意。在做时间规划的时候必须要将任务之间的关联性考虑进去,并且对任务之间的难以程度以及使用的时间算进去。对于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空闲时间,并不需要像一个苦行僧一样来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毕竟,在阅读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与看一部哲学书籍之间,再听一篇文稿的做法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事情,高负荷运转的大脑可能对此会发出它自己的反抗。这可是与时间管理的初衷相违背:时间管理是为了更好的脑袋幸福度,免于焦虑。


劳拉·万德坎姆可能会建议你做规划之前先做一个时间的统计,看看自己过去的一段时间之内到底做了什么,然后再找出哪些可以改善。这已经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了,这里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便是时间管理能够带来多少幸福感的问题,也就是个体功利的问题。正如我前面所说,时间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幸福,如果这些步骤都让你感觉到更为痛苦,可能你并不适合来做这么一件事,而选择放飞自我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我们在不需要那么自律的情况下来做时间管理会不会有点走于形式?比如说:我觉得今晚跑步是痛苦的,所以我今晚放弃,我明晚再跑。显然,这样的跑步计划可能就已经失去意义了,因为明晚肯定会有聚会什么的来打断原来的计划。如果在强调个体幸福感的同时又强调计划必须进行,这里就是如何减少个人痛苦的同时把目标达成的问题,这时候,时间管理就会变成一个新的范畴:目标管理。


集中时间来做你最享受或者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的事情。找不到你的喜爱的事情?那你总会有一种事情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说:工作。如果你连这样的事情都没有,那么当我没有说过这些事情,并且可以关闭该页面了。集中你的时间来某一个阶段做一个事情,专注解决一个事情会让你找到有序的时间流动。正如很多人强调说做事情要分主次,我也会如此。只是我会把时间之内,只有一个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其他的事情可能可以放在其他时间甚至可以省略掉,或许它能够给你更好的幸福感。如果按照我刚才说的,你要追求更好的幸福,因为这才是时间管理最基本的目的,那么,我是不是应该鼓励你去玩一盘游戏而不是继续手头的工作呢?并不会,我会建议你给自己一个目标,用1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一个工作的时候可以玩15分钟到20分钟的游戏,如果你的游戏一般时长是如此的话。


相比于多数人强调的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集中时间来发展它这样的建议,我会说,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一个那么大胆的抉择。比如说,我们并不大喜欢当下的工作,可是自己必须要偿还债务,那么如何做呢?当然是要做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然后把自己的理想生活作为其余时间的状态。你不必要一天24小时都去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你可能需要的是花更少的时间来做工作,然后剩下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生活。那么这里边你会遭遇到痛苦,但是这些痛苦是必然的,如果你有能力逃脱痛苦。如何面对正在遭遇的痛苦是时间管理的一大部分,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会告诉你面对它,然后学习,然后让自己成长。是的,人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同时也要承认,生活本身就不是完满的。但是如果你遭受更短时间的痛苦而享受更长时间的快乐,是不是就大不一样了呢?


对于很多时间管理者而言,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因此用时间来购买其他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比如说花钱请别人来照看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在职的妈妈而言,照看自己的孩子的同时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如果用金钱能够换来时间那就再好不过了。实际上,我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难道不是吗?我们叫外卖,我们外包业务,我们甚至连书都不亲自阅读而是阅读那些别人拆解过后的或者所谓阅读精华。只是我们对“人人都是卖家,人人都是买家”这样的意识并没有落实到各个角落(当然,也不可能各个角落都能够落实)。其实这里又涉及到“比较优势”。时间管理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幸福,而手段则是利用一切利我手段完成自我幸福的追求。在专业分工日益明细化,生活认同日益小众化的今天,或许我们叫外卖会比自己煮饭更节省时间,或许我们外包家务会是更好的方式。


时间管理者除了需要明白时间管理是为了追求幸福所以应该摒弃苦行僧观念,需要知道目标管理可以减少痛苦增加幸福感,并且认同“人人都是卖家,人人都是买家”的观点之外,或许还需要一些励志的故事。这也是很多时间管理倡导者常做的一种方式,就是举例说明哪些成功人士是通过时间管理来达成自己的成就的。也许我并不会这么做,原因是我并没有结识也没有采访过那些人,所以如果我说出那些话语会让自己的文字看起来谎言连篇。实际上,时间管理如果是为了成功,那么在目标管理上增加自己的成功目标或许是有效的。在我看来,时间管理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成功,还有为了快乐。如果不是为了驱除焦虑而获得快乐所以时间管理,或许我们会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苦行僧观念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